霍美璇 翻譯 (Translated by Mei Fok)
我們加入華埠居民及團體,共同對抗Beedie Living建議在奇化街105號興建公寓大樓。
這個發展建議將不利於華埠。Beedie的主要目標非常清晰,就是將回饋鄰里的利益減至極低,而去極大化他們的利潤。Beedie堅持將110個公寓單位售賣獲取巨大利潤,而將不會供應任何可負擔房屋。而耆英文化活動空間,亦將成為要租借的私人場所,只有少數被選定的團體才可使用。在社區而言,我們不但將失去華埠的一個重要文化場地,還會令華人長者及其他低收入人士失去獲得可負擔房屋及設施的機會。
與其興建公寓大樓,我們寧願這個地段空置,因為大廈的發展將會帶動鄰近地區租金上升,增加居民被迫遷離的壓力。Woodward的發展已經令我們失去了400個公益房屋單位。在華埠,過去幾年,隨著公寓的發展,我們已經見證著租金和生活成本的穩步上升。在奇化街105號興建更多的公寓單位將對華埠帶來更沈重的打擊。
更重要是,我們對奇化街105號的抗爭,是不能和它的種族歧視,剝奪和流離失所的悠長歷史分割出來。首先是1800年代西岸原住民被迫在此地流離失所,之後這個地域成為華工為逃避種族歧視及隔離的安全地。這個歷史遺產延續至今天,因為華埠現在仍繼續為華人長者,新移民及其他低收入人士提供一個有歸屬感及安全感的地方。
這些居民中許多人畢生辛勞工作,他們當中大部分在服務行業從事體力工作,或照顧年幼兒童及長者。就算不能再工作,他們仍然繼續在華埠照顧朋友,鄰里及住宅。他們以有酬或無酬的工作,致力維護及鞏固華埠社區的根基。他們是華埠的心臟及靈魂。
但他們也首先將會被逐出,或付不起高租金而要離開,因為當市場發展建成時,租金及價格也隨之而上升。本地零售鋪亦會因租金上升而遷離社區,耆英要走更長的路途才能滿足生活基本需要。新的零售舖位價格昂貴 (可能就位於Beedie的大廈內),它們將是排他性,價格難以負擔,亦不會歡迎低收入人士。
過去幾個月,華埠行動小組一直走在街上,逐戶跟這些居民談話。從華人住戶及零售商口中得悉,他們感覺被有目的地擠出自己的鄰里,切斷他們基本生活需要,或令他們感到不受歡迎而被迫離開。
Beedie報告說,他們在社區做過許多諮詢工作。我可以告訴你,許多與我們接觸過的居民根本無留意奇化街105號重劃的建議。即使他們收到通知卡,許多人因為不識字,不懂閱讀中文或英文,或因為行動問題而不能去市政廳。公聽會所見,因為他們需要用英語翻譯,他們發言時間只有其他人的一半。會議議項也沒有廣東話或國語的翻譯,他們只得看著別人談論自己的社區,及為自己做出決定,但他們對這些信息並不知情也不能平等參與。
一個社會是應該這樣對待它的長者嗎?
這不僅僅是關於華埠遺產承傳;這是關於人民的社會公義,及他們可以在原地停留及老去的權利。這是關於能夠參與決定自己鄰里未來發展的權利。
在華埠這段種族主義及排斥的歷史中,我們站在我們的婆婆和爺爺(我們的祖母和祖父)以及我們的原住民朋友和低收入鄰居的一邊,他們都視華埠為家。我們繼承鄰里的抗拒及抵禦歧視的歷史,繼續對抗意圖想將我們移離的企圖。
對我而言,我為華埠抗爭,是因為它是我的文化及身分的根源。我很感激華埠的長者們耐心地將自己的學識及故事傳給我,幫助我學習我的語言和歷史。當一名長者被迫離開時,也是整個社區的損失。
隨著溫哥華市正在努力對華人的歷史歧視作出和解之際,我們提醒這個城市,今天不能夠再重蹈當年華人流離失所和排斥華人聲音的歷史。我們要求這個城市結束華人及低收入人士流離失所的惡性循環。華埠長者,青年,居民和組織自2014年以來就出來反對Beedie建議的公寓大樓的興建,我們的聲音不可被隱去。這是溫哥華市向我們展示問責的機會,表明我們不再生活於我們的聲音被靜止,及社區需要被忽視的時代。
我們呼籲溫哥華市府把人民放在利潤之前,拒絕重新劃區的申請。取而代之,我們要求他們與省和聯邦政府合作,提供100%的可負擔的公益住房,及提供公共可用的社區空間。